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激光加工在高端智造领域正日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激光加工技术再获突破
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的激光,在高端智造加工领域又有了新突破。
日前,国内知名激光器厂商创鑫激光基于“硬件同源”的全新技术解决方案,推出了荣光与鑫光两大系列产品,并实现了多个技术突破。
据介绍,“硬件同源”是指多个设备或系统共享同一个硬件资源或组件,这种设计可以简化硬件设计、节省资源。
创鑫激光市场与品牌负责人曾剑锋认为,激光加工目前仍有四大难题待解:一是激光加工的飞溅故障发生频率较高,由此带来了毛刺、切割面不光滑、切不透或穿孔等问题;二是针对不同加工材料,激光设备需要调试各种参数,大大降低了加工效率;三是成熟激光切割操作员很难招聘,且人力成本普遍偏高;四是有些板材目前激光切割起来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比如40mm以上的碳钢还只能用火焰切割,需要二次加工,耗时费力。
他说,当下激光加工领域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因切割头的“低喷嘴工艺”带来的,且切割工艺难调的问题几乎都是激光器与切割头光路和结构参数不匹配造成的。针对这个问题,创鑫激光创新推出了“生发膏”技术,通过将喷嘴高度提升至10mm,使飞溅故障率降低了50%至80%,同时避免了切割头撞板、磨嘴等问题。另外,配合创鑫激光的“激光丝”光路设计,新产品将传统2个焦点扩展至9个焦点,显著提升了光刀的垂直性与一致性,从而实现了“一键切割”——用户无需手动调节焦点、同心同轴等参数,直接调用系统内置的200余种专家级工艺参数库,大幅降低了操作门槛。
值得关注的是,特别针对船舶行业的厚板切割难题,创鑫激光采用“数字光斑+多枪模型”技术,通过高能密度光束的薄板A模式与阶梯式能量输出的厚板B模式,分别实现中薄板的高速切割与厚板的高质量平整切割,完美替代了传统火焰工艺。
走向更多高端智造领域
当下,凭借单色性、相干性和平行性三大特点,激光加工已成为国内外激光应用中的主力,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更在多个高端智造领域展现了卓越性能。
在船舶制造领域,船体板材零件传统的下料方式主要有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剪切加工以及激光切割几种。相对于激光切割,其他的切割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割缝宽、切割精度差,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等。而激光切割的船用钢板,割缝质量好,切口面垂直性好,表面光滑,无需二次加工,可直接焊接,且热变形小,曲线切割度高,有效降低了船舶钢结构的加工成本。
汽车生产制造则是激光加工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比如,在汽车样机和小批量生产中,三维激光切割机就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仅节省了传统的样板和工装设备,还显著缩短了生产准备时间。此外,激光焊接已成为汽车工业中的标准工艺,一些汽车公司就采用了激光技术来焊接车身面板,成功地将不同厚度和涂敷表面的金属板连接在一起,再进行冲压成型。
不仅如此,激光热处理在汽车工业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对缸套、曲轴、活塞环、换向器以及齿轮等零部件的热处理。在一些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激光加工技术与计算机数控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相结合,进一步衍生出了激光快速成型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快速制造出精确的模型,还能够直接通过金属粉末的熔融来制造金属模具,极大地拓展了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航空航天领域,激光技术则主要用于特种航空材料的切割,如钛合金、铝合金、镍合金、铬合金、不锈钢、氧化铍、复合材料、塑料、陶瓷及石英等。随着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钨合金、钛合金等特殊材料的激光切割工艺已成为航天事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显然,作为当今制造业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正日益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还需技术创新打破“同质化”
当激光技术在工业加工领域展现独特魅力的同时,不少激光设备厂商却卷入了所谓的“功率至上”“价格为王”的同质化竞争中。
曾剑锋说,数据显示,2023年激光切割成套设备销售量突破11万台,但超半数产能均拥挤在中低端市场,重压下持续的价格竞争更是让行业的毛利率跌破3%。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即过于依赖现有的技术和需求,无法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以船舶制造业为例,全球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的中国,每年需处理数以百万吨计的钢材,主要以中厚板为主。然而,在“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在工业制造领域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情形下,厚板市场的渗透率却仍远低于薄板市场”,这说明,大多数企业仍在复刻“功率即效率、价低即订单”的旧模式,而船舶、海工装备等高端领域的需求缺口却被扎堆进入粗放式下料市场的企业置若罔闻。
业界普遍认为,激光加工产业的出路,在于技术创新。
前不久,以光纤激光器及其配套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的GW光惠激光,就凭借革命性的主动式空调直冷技术(AAC技术),重新定义了激光设备的性能边界,不仅让万瓦级的连续光纤激光器不再只有水冷制冷这一种制冷方式,还将其散热技术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另一家激光器厂商大族激光则瞄准了“AI+激光应用”赛道,加大了研发力度,以实现激光制造自动化无人值守的智能生产模式。
曾剑锋说,创鑫激光的角色也在变化,从“设备供应商”转向“制造能力赋能者”:一方面,协助客户加速进入高端市场实现价值闭环;另一方面,为激光加工行业开辟新增长点。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