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宇树科技以合作方身份参赛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之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拉开帷幕。广东省日前宣布,首个以“全尺寸类人身高”的人形机器人为竞技主体的赛事“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年底将在深圳举办。8月,北京将举办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系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
从北京人形机器人“半马”,到无锡首届具身智能运动会,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竞相举办人形机器人赛事。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高曝光度的赛事可以提升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关注度。但业内呼吁,应从赛事设计维度推进多元化革新,“让赛事真正成为检验技术落地能力的试金石,以此推动行业向更具实效的方向发展”。
赛事“破圈”拉高行业热度
据悉,“以赛促产”“以赛育才”是“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的赛事主旨,通过比赛加速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服务、医疗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集群提供人才储备与技术动能。
多位业界专家向记者表示,这类赛事正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破圈效应”,催生出一系列积极的行业影响。
启智机器人CTO李浩来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公众对机器人的认知主要来自科幻片,既有“滤镜”也有距离感,此类活动有助于打破“滤镜”,拉近距离感,促进机器人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也能够吸引更多人才投入机器人行业。
广州高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赛事的举办让更多人首次“亲眼看到”机器人在现实环境中的表现,有助于公众形成对人形机器人的直观认知和科学理解。此外,赛事平台还推动企业之间的同台竞技,有利于检验技术优劣、打磨工程细节,甚至促进标准化探索和生态协同。
记者了解到,机器人比赛流程通常包括项目申报、设备审查、测试报名、场地适配、训练调试等环节,根据项目要求和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通常需要1个月至3个月不等的准备时间。目前各类赛事不收费,因此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是低成本曝光的机会。
“在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赛事之后,公司陆续收到一系列机器人运动会相关邀约,公众、政府、企业的关注度快速升温。”广州高擎机电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人的稳定性训练、调参、结构优化等环节是产品工程化的必经阶段。赛事节奏下,企业会更加集中、更高强度地进行训练,从而加快产品的迭代。“我们团队可以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飞速进步,做了很多优化工作,产品力大大提升。”
从产品“竞技场”到产业“加速器”
4月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让人形机器人行业热度大增,但摔倒、关节卡顿、续航不足等问题,也暴露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部分技术短板。
从事人形机器人开发的无界探索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陶福邦表示,部分主办方及企业为了宣传效果,可能会用夸张的手法做一些包装,导致外界对人形机器人的性能预期拉得过高。比赛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激发对应用端的思考。当前人形机器人希望找到好的应用场景,热度的增长可以提供更多“解题思路”,也能吸引更多产业链企业加入,推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2022年之前,人形机器人的企业比较少,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做人形机器人,要先去做它的零部件、关节模组,但在2022年之后,随着可供选择的零部件变多,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大幅降低。”他说。
在融资端,资本热度持续高涨。据高工人形机器人不完全统计,4月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14起融资事件,其中13起来自国内。国内已披露的融资总额近17亿元。一位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区招商负责人表示,相比去年,最大的变化是企业的估值至少翻倍,“当然,量产的需求也差不多翻倍了”。
对于部分赛事引发的“作秀”等质疑,广州高擎机电相关负责人表示:“真正值得企业投入的项目,是那些有挑战性、但最终有迁移价值的动作任务。我们也呼吁赛事主办方能更多加入‘真实工况模拟’‘任务挑战制’等环节,避免‘走偏成秀’。”
李浩来认为,机器人比赛可以参考F1赛事的运作,F1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它本身也成为场景和需求。“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有太多的技术方向和想象空间,在设计此类大赛的时候,可以降低准入条件,比如8月的机器人运动会可以使用采购的第三方机器人,这样比赛内容就成了算法,门槛大幅度降低。”李浩来说。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