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著名画家吴静山之名正是来自宋代时人唐庚的诗句,原本也是长寿的意思。可惜,被疾病缠绕多年的他,最后还是不敌病魔,日前仙逝,享年83岁。
工山水、善花鸟、兼人物、精书法,吴静山对中国画领域各题材的涉猎,是岭南美术家中少有的全面。他的作品笔墨构图、追古幻化、拙朴高逸、沾染金石。虽然生于广东,但吴静山却从未固守于岭南风貌,相反,出入古人而不为古法所囿,往来南北而自成一格,有王蒙、倪瓒的踪影,也不乏石涛、石谷的笔法。他强调诗词书法对中国画创作的意义,他的实践,无疑为岭南乃至当代中国画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1
陆俨少要求“用笔要中锋”
“我很小的时候就想当画家。”记者与吴静山认识多年,他曾多次坦言自己在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对绘画的钟爱,他从《芥子园画谱》开始,到初中后,才偶然认识了当时在中学教书、后来成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的李云,在李云门下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又毛遂自荐跟著名画家方人定学习,“那个时期的方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让我临写《清明上河图》,而且还专门指导了我学习马远的水画法。”吴静山曾回忆称,也正是这幅《清明上河图》,让他敲开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大门。
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期间,吴静山直接得到潘天寿、陆俨少、沙孟海、陆维钊等名师大家亲授,潘天寿提出中西要拉开距离,“中国画创作强调书法、文学修养,诗书画三要素绝对不能撇开”的观点对吴静山影响深远。而陆俨少“用笔要中锋,圆腕,做到每一笔都能拎在手上看,每一笔都要正”的要求,也成为了吴静山中国画探索的规则。
2
“五十岁之前通过临摹学习传统”
无论是方人定,还是潘天寿、陆俨少,让吴静山学习得最多的一种方式,便是临摹,临巨然的《万壑松风》、董源的《夏山图》、郭熙的《关山春雪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包括临黄宾虹的作品。“我都利用晚上的时间全心在临摹、描摹,收获很大。”
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大家容庚先生曾如此评价吴静山,“静山为余临一本逼真。自范宽、李成、王诜、董源、巨然、赵孟頫、高克恭、倪云林、王蒙、黄公望、吴镇,凡十余家二十二幅,足可知其造诣矣。余所藏画,以戴进《江山一揽》长卷为巨观,……书画相映著绿,罕以示人,惟于静山临摹无所吝耳。”
因此,吴静山对历代名家如数家珍,甚至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优劣,都能脱口而出,正如他自己所言,践行的是李可染先生所强调的“用最大的力气打进传统”。
吴静山又强调,“不能只临摹而不写生,但我从不对景写生,而是细心观察,充分饱览。”而且,要善于抓住不同地域的特点,不能千山一面。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不能重复生活,他认为最了不起的是石鲁,到广东画了《家家都在花丛中》,成为反映广东生活的艺术经典。
吴静山曾言,五十岁之前通过临摹学习传统,之后才慢慢走出来,他曾说“逐渐打出来,有多少出多少,将古人所长为我服务,再用于表达当代社会的光辉面貌。不重复古人的面貌。我不求要超越古人,但求不同于古人。”
“传统里有精髓,传统里有要义,传统是最好的老师。”
集百家之长,揉化于笔端是吴静山一贯的治学态度,长期以来把岭南文化“融汇古今”的包容精神作为学习准则,他更深谙书画同源,以书入画,诗书画印并举,潘天寿赞其“天资超迈,笔力豪迈……世之文人画派者”。
唐代画家张璪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造万物,画家化于墨,吴静山不但游名川、涉五岳,更神游追古,借五代宋元之墨法,不求革变传统,但现当代幻化,故使吴静山书与画俱逸趣高雅,奇而不怪,丘壑溢于胸,真情涌笔下。“我学习的方向就是集大成,融各家于一炉,集古人笔法于一身,凝铸成精钢。”在吴静山看来,传统只是一种常识,只有具备了常识才能谈创新。“传统里有精髓,传统里有要义,传统是最好的老师。”但要避免千山一面,千人一面,“海派的画,笔墨很雄厚,但最大的缺点是‘千花一叶’,牡丹叶、菊花叶都是一种写法,荷叶和芭蕉叶都是一种写法。”
因此,吴静山的大写意花鸟综合了近代花鸟画家的手法,张大千、潘天寿,乃至明代徐渭、八大。他曾言,以方人定的写实、潘天寿苍劲用笔、独特的构图等做基础,“学习齐白石大写意的随意;吴昌硕以书入画的苍辣笔法;蒲作英极好的墨法;赵之谦继承任熊、任熏的传统。”
3
从博大中稳根基
从微小中寻气魄
吴静山书法在当代画家中,也堪称独树一帜。他借颜真卿浑厚用笔作垫,汉碑《石门颂》、魏碑《龙门四品》以追古朴,又师法钟繇、褚遂良,以小见大,又从博大中稳根基,从微小中寻气魄,在张旭、怀素、八大中求动势险绝,书法笔力苍劲,灵活多变,散发出悠然自得的自在之气,一如石涛言“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浩然气概。
单纯从其书法探索来看,还极具“个性化”的追求。他将篆隶笔意融入行草,形成忽大忽小、粗细相间的独特风格。这种创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长期积累后的自然流露。他绘画上反对“画地为牢”的地域局限,书法同样如此。
总体看吴静山的书画艺术,书法是其重要根基,中锋用笔皆因于此,其笔下线条如“开碑裂石”,兼具力度与变化。这种书法功底为其绘画注入的骨力,支撑起了画面的架构,正如他所言:“书画同源,笔底雄壮有力,画自然就写得好。”在《长江万里图》中,他以书法笔意勾勒山势,以诗歌意境经营构图,使画面既有磅礴气势,又有细腻情感。这种综合修养,对当下片面追求视觉冲击而忽视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无疑是一个典范。
呜呼,吴静山故去了,但他既深入传统,上法古人,又努力摆脱古人痕迹;既重视渐修的扎实功夫,又推崇顿悟的灵感迸发;既强调师法古人的必要性,又坚持面向自然的创作态度,无疑为当代岭南乃至全国美术界做了重要的表率并将影响深远。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