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割草机器人:谁是「镰刀」,谁成「炮灰」?

内容摘要“我们已经到了无法继续运营的地步。”2025年5月,森合创新CEO李畅一封公开信,宣告了这家智能割草机初创企业的黯然退场。回溯一个多月前,九号发布的2024年度财报,又展现出行业蓬勃发展的一面:割草机器人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约283.

“我们已经到了无法继续运营的地步。”2025年5月,森合创新CEO李畅一封公开信,宣告了这家智能割草机初创企业的黯然退场。

回溯一个多月前,九号发布的2024年度财报,又展现出行业蓬勃发展的一面:割草机器人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约283.92%。

一个折戟沉沙,一个高歌猛进,这是残忍的对比,也是行业最真实的生存写照。

森合与九号,可以视为智能割草机江湖的两极映照:前者是初创新锐,有技术活力,有产品创新;后者是产业大佬,携量产经验、资源、渠道等优势强势入局。

于初创企业而言,长板不明显、资金不到位、渠道不畅通,每一个问题都是致命的。行差踏错的后果,便是被市场洪流无情吞噬。森合不过是其中之一,类似的故事会继续上演。

量产「生死谷」

“割草机器人起来的是有量产经验的大公司,倒掉的是初创企业。”FA陆纬对雷峰网说。

2024年,是“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的元年,出货量约30-40万台。

其中,九号、松灵、科沃斯、追觅占据了绝大部分出货量。不过,这些企业都并非为割草而生,基本都是由其他toC机器人公司迁移而来,对产品设计、量产、商业化都积累了一套完整的打法。

与之相比,初创企业们的出货量则是零星点点。

2022年前后,以深圳为中心,再加上北京、苏州等地,密集生长起了一批为无边界割草机器人而生的创业公司,包括河森堡、长曜创新、纵贯创新、来牟科技、森合创新等。

这群中国公司,怀着从有边界到无边界的技术革新愿望,试图改写曾被传统园林厂商牢牢掌控的割草生意。

他们擅长软件算法,技术路线也颇具“实验性”,比如河森堡、长曜创新选择了纯视觉方案,虎鲸科技押注纯激光雷达,来牟科技探索履带式设计,纵贯创新采用半自动遥控方案,森合创新则以滚刀结构为特色……

整体发展路径也高度相似,研发 Demo,众筹融资,商业化交付。

然而不少企业却落得一地残局的命运。

河森堡因经营不善,2023年底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早早退场。

进入2024年,更是划开了一道割草机行业的分水岭。

Kickstarter众筹平台上,长曜创新、森合创新、来牟科技、目心智能等,都获得了不错的众筹数据,但几乎都没有做到按时发货。

唯一例外的,是从5月开始众筹到100万美金的纵贯创新,同年8月发货,2024年总出货量1000多台。

因为无法按时交付,多家割草机器人公司遭到用户维权。(智能割草机器人行业的门槛或许比想象的要高,初创公司的困局与破局故事,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OON_ERS 讨论)

行业这才意识到,在炫酷的Demo和真刀真枪的量产之间,存在一段深深的鸿沟。

量产之难,最大的卡点是产品力。

割草机器人属于智能户外机器人领域,涉及导航算法、动力系统、环境适应等多重技术难点,对初创企业的研发和供应链能力要求极高。

A公司的割草机器人,在代工厂工作的鸿剑看来,“根本不理解美国割草场景。”

A公司的割草机器人科技感很强,但类似越野轮胎的创新四轮设计,平时可能会夹草,雨后草坪变得松软,面对坡道时,轮子原地打滑,抓地力过大,很容易刮伤草坪,甚至掀起草皮。

“美国人将草坪当做客厅,精心维护,刮伤草坪简直就是割老外的肉。”鸿剑说。

最终,A公司耗资亿元,尝试约一年的割草机器人项目,以出售收场。

另一家B公司,投入一个多亿,目前仍在小批量试产的状态。

投资人赵伊透露,“到2025年5月才发出去 50 台,比虎鲸还慢。再不量产公司要倒闭了。”

究其原因,在于B公司对市场的认知不足。

其创始人履历之丰富,即便在人才济济的科技圈也称得上难得。然而,智能割草机器人的核心市场在欧美,该创始人的经验更多集中于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没有那么熟悉。

业者李晖直言,“B公司的割草机与另一家非常相似,看起来很酷炫,实际并不懂行业。”

一家公司的研发负责人史行论证过两家的割草机方案,佐证道:“两家的产品架构是完全一样的。”

森合创新的滚刀设计很有特色,众筹表现也很好,但同样卡在了量产,发货时间一直向后拖延,直到2025年才全部发完。

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主要问题出在滚刀方案上。

智能割草机器人的组装是个细活,精度要求极高,滚刀方案的难度尤其大一点,刀片间隙和动平衡调校直接影响切割效果。

“森合创新的滚刀一致性不好,每次要在工厂里人工磨好刀,才能出货。”廖宇对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说。

在这种情况下,森合的量产效率可想而知。

从使用体验上讲,滚刀结构运行时的噪音,也比主流的旋转刀片声音大得多,这个缺点或许在商用场景不明显,在家用场景却是硬伤。

回头望去,割草机器人行业对小公司并不友好,各家之间差距并不明显,真正跑出来的还是九号、松灵、科沃斯、追觅等大厂。

FA陆纬指出,“技术方案确定后进入量产阶段,需要基于原有定价,平衡性能和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量产非常关键,包括采购、物流、仓储、质检等环节的管理,流程非常复杂,对初创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在一个比较卷的市场上,谁先做出量产交付的产品,证明了自己的商业化能力,谁才能走到下一步,拿到持续融资,这也是未来能和大厂持续掰手腕的基础。

资金「修罗场」

资金短缺是割草机器人初创企业最致命的生存危机。

曾可直言,“这个品类对资金要求极高,行业共识是至少需要5000万启动资金,这样高的资金对于割草机而言并不好融。”

实际成本可能更高,方成算了一笔账:“仅开模和技术验证就要5000万起步。小批量生产1000台,按单台成本一两千元计算,又是几百万的投入。再加上铺渠道,最少要一个亿,但这笔钱回本周期很长。”

长曜科技创始人胡岳就曾公开表示,要做割草机器人创业,得先准备一个亿。

这也解释了为何割草机器人创企的发展路径中,有一个标配的众筹环节。

这是因为,先做出产品再发货的模式,对企业回款压力比较大,对资金周转要求也比较高。众筹的模式,则是先收到用户的预付款,再按约定准时发货,资金压力较小。

事实上,即便在Kickstarter拿到数百万美元众筹,对重研发的机器人公司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并且,一旦产品没有准时发货,不仅要退款,还需要赔偿。

有着大疆基因的虎鲸,是国内最早进行激光雷达方案探索的公司之一,早在2023年便发起众筹。

据投资人查布讲述,虎鲸最开始找到一位产业大佬,受其赏识,获得了大几千万的注资,因此一直没有向外融资。然而一切的顺利戛然而止于2024年,大佬身体突然抱恙,不再继续孵化公司,虎鲸因此不得不向外界寻找融资。

彼时,虎鲸面临的问题,一是追觅、松灵等大厂已经迎头赶上,虎鲸在激光雷达方案上的先发优势已经很小;二是行业走到了向市场交付商业化成果的阶段,虎鲸已经错过最佳融资窗口期。

据悉,虎鲸2023年发起的众筹项目出现严重延期,直至今年5月20日才完成全部1500台产品的发货,对品牌信誉造成极大伤害。

方案商左敖透露,虎鲸原投资方坎德拉已在去年更换为重庆一家传统实业企业,团队也经历了一番大换血。

众筹期间,虎鲸的割草机器人产品展现出了技术的前瞻性,然而供应链管理和渠道建设的不足,导致品牌力无法释放。这也是初创企业进行商业化时面临的典型困局。

长曜在完成Kickstarter众筹后,由于迟迟未能按约定向支持的用户发货,同样遭遇了信任危机。

转机出现在2024年底,格力集团领投超220万美元融资,成为了长曜的救命钱。 去年完成一轮融资后,才有条件量产,否则会面临很大的经营压力。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也选择了离开,也是行业的常态吧。 左敖说。

在割草机器人创业圈里,来飞智能算得上财大气粗,背靠宾夕法尼亚大学 GRASP 实验室的背景,在融资时备受资本青睐,先后完成三轮近两亿元融资,估值接近八亿。

然而高光之下暗藏隐忧。

0-1阶段,来飞智能研发投入之巨令同行咋舌。“以图像标注为例,来飞的成本是森合的30-50倍,仅这一项就砸进去几百万。”创业者唐穆透露。

前期不计投入的研发直接导致一个尴尬局面,进入量产阶段后资金链紧绷,市场推广更是力不从心。2024年,在完成欧洲亚马逊1500台的订单交付后,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年轻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战场。

如果说来飞智能在成本管控上像个生涩的少年,那么九号的成本控制则如同精明的账房先生。

上市公司九号,现金流健康,一路稳步前行,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教科书级的成本控制能力。

陶欣了解过九号的销售售价和BOM成本大概情况:“BOM成本是销售定价的30%甚至以内。”

九号以性价比出货,将价格压到了千元级,Segway i 系列最低售价仅999美元。

九号的成本控制意识,覆盖到了边边角角。

在核心的感知方案上,九号没有像绝大多数友商那样,外采已经十分成熟的RTK方案,而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选择了自研。

据供应链端的林海透露,“一套RTK+视觉方案最多四五百元,九号甚至已将成本压缩至 200 - 300 元。”

和方案供应商的合作,也十分能体现九号在成本管控上的严谨。

九号和方案供应商合作了某一代产品系列,用的是该供应商的上一代产品,但在后续的新品上,因九号的价格预期太低,且要的是+芯片的方案,而该供应商给其他割草机厂家提供的都是模组方案,成本差异太大,最后只能放弃合作。

业内人庄非评价道:“其实没有便宜多少钱,九号芯片的外围也要自己做。”

李望补充道:“九号出身小米系,供应链的管控能力是强项,加上有一些成熟渠道,相比之下能够在供应商处拿到更低的价格。舜宇这么大的公司,都愿意给九号做代工,并且是以很低的成本在做。所以九号的成功并不代表其他家也能成功。”

松灵旗下的库犸动力,曾深刻体会过割草机器人行业的残酷。

割草机行业,所有人都知道北美市场门槛高,但库犸还是做了国内首批“闯关者”。

2022年,其第一代割草机通过众筹亮相,但2023年一经发布,产品缺陷引发的用户投诉铺天盖地而来。

“当时客服电话都快被打爆了。”马宁回忆道,“当年库犸最终卖了几万台, 却亏损了3000万,第一代产品还是有很多bug需要解决。”

资金链危机随之爆发,公司险些难以为继。

但库犸的幸运在于,它并非如一般初创企业只能孤军奋战,背后还有母公司松灵稳健的底盘业务为其输血,撑过了至暗时刻。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表示,2025年是一条生死线,卷不出来的玩家,很可能沦为行业洗牌期的分母。

对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或强势母体支撑的企业而言,今年将异常难熬。

资本市场的态度同样冰冷而现实。FA陆纬接触的 1/ 3 投资人,在初步了解或路演完后便转身离去,无一例外都是担心竞争问题,他们只相信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创业者马宁道出了初创企业的心酸,“欧洲太卷了,广告费与渠道费都很贵,小公司根本卷不过头部。”(残酷的2025年已行至一半,对于大小公司而言各自还有哪些机会,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OON_ERS 讨论)

渠道「攻坚战」

割草机器人本质上是消费电子产品,因此不存在绝对的技术壁垒,你追我赶的更新迭代才是常态,真正拉开差距的是渠道。

“割草机这个赛道,最后还是会让宝时得这类传统割草机玩家收割,他们掌握了渠道资源。”某公司战略负责人陶欣表示。

富世华、宝时得等传统园林工具厂商,深耕行业数十年,早已织就一张庞大的分销网络,尤其在欧洲市场。

虽然,他们在智能化技术上存在短板,但追赶迅速。

割草机器人技术的主要挑战,集中在SLAM定位、复杂室外环境适应及器件降本带来的精度问题。但传统厂商转型优势明显,比如宝时得通过组建智能化团队,不仅迅速切入家用市场,甚至率先攻克了对可靠性要求更高的高尔夫球场商用场景。

据投资人徐瀚透露,宝时得无边界割草机器人出货量很大,与市场上流传的说法并不一样,“去年无边界的占比40%,今年肯定超过 50% 。”

这与今年宝时得30周年总结大会上,高振东总裁的演讲相互证明:“Worx Vision无边界产品业务全面爆发,欧洲销量稳居第一。”

陶磊也耳闻了一些宝时得商用割草机器人的消息,“据说去年出货五六千台,近 10 亿元的销售额。”

相比研发能力的差距,渠道能力的差距更加难以补齐。宝时得的快速追赶,与其渠道能力有莫大的关系。(智能割草机器人最终是否会是一个渠道生意?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OON_ERS 讨论)

FA 陆纬直言:“和传统园林公司对比,科技公司在线下渠道方面差得很多,而且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追赶上的。”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由于体量较小,早期难以进入HomeDepot、Lowe`s等线下渠道,主要以Kickstarter 众筹平台、亚马逊、独立站的线上出货方式为主。

线上模式的缺点是,难以建立品牌认知且售后短板明显,赵戈强调:“建立本地化售后团队,是线上渠道绕不开的难题。”

但对创业公司来说,线上才是突破口,在线上打开局面后,才可能撬动线下经销商。

短期看,线上铺货快且自营模式利润可观,也是一大优点。

库犸动力以线上为主,2024 年出货8万台左右,营收便达 2 亿美金。

这一方面得益于产品的高定价,库犸的割草机单机售价在 2000 - 3000 美金;另一方面,便得益于线上直销模式。

先从线上渠道切入,逐步积累经验后再拓展线下,是国内创企的共同选择。

九号与松灵形成鲜明对比,九号以线下收入为主,对走线下渠道的路径非常坚决,投入也很大。

2024年,九号是出货最多的智能割草机器人公司,但营收8.61亿元,只有松灵的一半。

这是因为,除了两者产品定位上的不同,九号做性价比产品,本身客单价较低,还因为线下模式,走的是代理商,利润率会大打折扣。

陶欣指出,“割草机行业需要拿出30-40%的毛利让渡给渠道商,某些企业早期渠道拓展期间可能更高。”

今年的割草机战场异常激烈,陆亭听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业内还有公司不惜以高额返点让利经销商,“代理商卖一台机器赚一半的钱。”

这反映行业两大现状:一是割草机器人市场拓展需要大量渠道投入;二是即便牺牲利润,企业仍不得不持续加码线下渠道建设。

因为谁能进入传统渠道,谁就掌握了市场先机。

“割草机器人出货量占比80%是线下,20%是线上。”投资经理欧阳说。

割草机器人是一个十分吃资源的赛道,线下的大型商超和专业工具店,准入门槛极高。

以商超为例,深圳创业者韩青分享了进入商超的三条要求:一,有一定品牌知名度,且至少有一个成功品类;二,要有能力把货配送到商超每一家门店;三,本地要有常驻市场团队。

不仅如此,即便成功谈下商超渠道,往往也需要先在其线上平台上架,挺过一年半载的市场验证期,才能真正进入门店销售。

创业者左木详细讲述了欧洲商超的采购节奏:“欧洲商超渠道11 月正式下单,因此3-4 月就要初步接触,7 月深入沟通,9 月敲定产品定型与款类确定。紧接着12月生产,年尾出送,次年 2 月抵达门店。”

线下渠道的核心在于,渠道关系稳定。一旦进驻,便能享受长期红利,加之欧洲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高,好产品可以畅销多年。

不过,线下渠道也并非无可挑剔,稳定的反面是不利于推新,产品一旦畅销,便不会轻易引入新品,而这又是线上渠道的优点。

因此,大体量的公司都是线上线下一起推进,形成互补。

传统园林工具厂商有自己的渠道优势,多年来他们搭建起的成熟渠道网络,已经形成固化的格局,让新品牌与新技术难以打入。

对于九号、松灵、追觅、科沃斯等大公司来说,虽然感到吃力,但仍有所依凭。

九号可以复用平衡车业务的既有渠道,去年在欧洲布局了 300 个点位,分摊成本的同时,快速铺开市场网络。北美也布局上百家线下门店。

这种 “重资产” 模式成效显著,供应商林海表示,”海外市场,九号对宝时得的蚕食很大。”

追觅也突破较快。在渠道这块,行业内一直流传着追觅如何搞定商超的传说。

2023年,业内多家企业都在尝试进入商超体系,C公司花了一年时间,只搞定了一些二级代理商。但追觅一出手就做到了,2024年上半年时,就已经和德国好几家主流商超确定合作。

线上,追觅同样将亚马逊交给专业代理商运营。“SC 的数据是可以刷的,VC 的数据都是真实的。追觅线上占比较高,今年估计用线上渠道能翻倍。”追觅闫辉大胆预测。

科沃斯可以复用扫地机同样的渠道和售后团队。

虽然科沃斯的UWB方案不被看好,但根据年报,2024年科沃斯的割草机器人依然出货约4万台。

核心在于科沃斯机缘巧合打开了欧洲商超,“科沃斯晚去一个月,就进不去了。”韩青说。

当时,创新品类的选品还没结束,科沃斯在德国的本地负责人和德国大型园林工具连锁店OBI选品的人有些私交,便决定以此为突破口。

为确保万无一失,科沃斯先拿其他商超做实验,调研一圈后,便跑了十几家 OBI 门店,做足所有准备后,这才正式和 OBI 以及选品方洽谈合作。

马宁直言不讳道,“科沃斯一代产品很拉胯,但几万台也铺下去了,因为有渠道,实在不好卖,线上亚马逊清仓价 800 美金也能卖掉,但是创业公司这样就死掉了。”

B端底盘生意起家的松灵,通过将底盘技术用在割草机器人上,解决了割草不平的痛点,而后通过以亚马逊为主的线上渠道,成为第一家在北美市场尝到甜头的公司。

对于松灵而言,当下的问题是,过往以线上收入为主,相比线下,线上有更高的退货率,且海外仓处理退货较为麻烦,因此需要尽快丰富线下渠道。

在闫辉看来,中国企业出海目前较为顺利。“今年肉眼可见富世华、Worx、Gardena 在线下商超位置只剩原来一半了,剩下的一半给了九号、科沃斯、追觅这种新进的厂家。”

这些有原始积累的企业尚在努力开拓局面,那些单打独斗的初创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时间和精力补齐短板。

写在最后

进入2025年,行业洗牌加速,激烈竞争下必然会有新的 “牺牲者”出现。

对割草机器人企业而言,技术研发、量产管控与产业链资源仅仅是走出国门的第一步,海外渠道积累不足,才是被扼喉的关键原因。

对于已经走过资金、量产之困的企业来说,也要提高警觉。

欧阳在与一些美国线下大连锁渠道商交流后发现,在隐秘的角落里,这群人正在密切观望。

他们的计划是,再过一两年等技术与产品成熟后,便借助中国 ODM 企业的生产能力与自身成熟的渠道体系,一举收割市场。

在这个格局未定,头部尚未真正形成的行业里,这些连锁渠道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的心态,无疑为行业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更多变数。

不过,行业竞争虽然总是残忍,但永远有这样一群人甘愿投身其中,在永不停息的斗争中,他们更加深刻地参与了这个时代,引领了创新,用足以说服国际市场的技术实力,把中国品牌推向了世界。

雷峰网将继续推出系列文章,包括《派系篇》、《北美篇》、《欧洲篇》、《激光雷达篇》,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OON_ERS 讨论。

备注:文中陆纬、鸿剑、赵伊、李晖、史行、廖宇、曾可、方成、查布、左敖、马宁、唐穆、陶欣、林海、庞起、庄非、李望、徐瀚、陶磊、赵戈、欧阳、韩青、左木、闫辉、陆亭均为化名。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