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一区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助振兴

内容摘要    科技日报讯 (记者朱虹)5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闻发布会发布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东北三省一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9.5万件,同比增长10.2%;有效注册商标达到216.1万件,同比增长7.7%;

    科技日报讯 (记者朱虹)5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闻发布会发布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东北三省一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9.5万件,同比增长10.2%;有效注册商标达到216.1万件,同比增长7.7%;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73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556件,地理标志总量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

    这组数据背后,是东北地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科教资源富集的东北正通过知识产权产业化开辟新赛道。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科创企业联手,在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突破技术壁垒,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联合企业攻克图像传感器技术,以专利产业化打破国外垄断,解决了我国高端图像传感器依赖进口的难题。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以知识产权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将“北大仓”重塑为“智慧粮仓”。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王伟群介绍,黑龙江省自全面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来,全省重点院校新增专利转化近千项,转化金额近4亿元。今年,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成立,正在积极培育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

    专利转化运用在辽宁、内蒙古、吉林也结出硕果:2024年,辽宁专利转让次数达7573次,专利密集型产品出口超176亿元;内蒙古建成全球最大乳酸菌种质资源库与基因组数据库,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近3年重点应用企业产生效益175.4亿元;2024年,吉林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5834次,同比增长50.9%。

    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的“硬支撑”。东北地区已布局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服务。同时,东北地区布局建设乳业、草产业、新型储能、矿产及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商标品牌建设层面,“龙江品质”“辽宁优品”“吉致吉品”等区域公共品牌崛起,进一步提升了地理标志的产业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标志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东北地区已高标准建设1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实施6个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对五常大米、长白山人参、盘锦大米、苏尼特羊肉等品质高、声誉好的农产品进行重点保护。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创新“地理标志+文旅”融合模式,推出特色旅游路线。2024年,东北地理标志产业直接产值近780亿元。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