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颗胶囊就能查胃癌 全市万人或尝鲜

内容摘要广州老年人及胃癌高风险人群胃病监测公益项目启动 新快报讯 记者李佳文 通讯员屈理慧 杨隽莹报道 5月9日,广州市“老年人及胃癌高风险人群胃部疾病监测公益项目”在广州市白云区棠景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首轮筛查。该项目创新应用“AI手机胶

广州老年人及胃癌高风险人群胃病监测公益项目启动

新快报讯 记者李佳文 通讯员屈理慧 杨隽莹报道 5月9日,广州市“老年人及胃癌高风险人群胃部疾病监测公益项目”在广州市白云区棠景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首轮筛查。该项目创新应用“AI手机胶囊胃镜技术”,计划为全市1万名老年人和胃癌高风险人群提供公益性胃部疾病筛查。

无需插管麻醉,胶囊41小时后能自行排出

据了解,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于4月29日启动“老年人及胃癌高风险人群胃部疾病监测公益项目”。该项目将构建“社区初筛-精准检查-随访干预”的三级防控体系,助力提升胃癌早诊早治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刘思德表示,此次筛查运用手机胶囊胃镜这一新技术,只需将胶囊胃镜连接手机APP操作,受检者吞服胶囊后,通过变换不同的体位,引导胃镜胶囊沿预设肠胃轨道移动,全程只需20分钟,就可轻松完成一套胃镜检测。与传统胃镜相比,胶囊胃镜无需插管麻醉,检查数据通过手机实时传输至云端,由第三方机构出具报告并回传至初筛机构,实现“筛查-诊断-随访”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据了解,这项检查价值超过4000元,目前重点面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45岁及以上胃癌高风险人群。有意愿尝试该项检查的两大目标群体可以向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医院进行咨询。

吞颗胶囊,20分钟拍4000多张照片

启动仪式结束后,社区迎来了第一位筛查居民李女士。李女士喝了半瓶水,把胶囊吞到了胃里。胶囊启用后,摄像头就一直处在可视模式,从进入喉咙、食道等拍摄的图像都能清晰地在手机屏幕里显示。在20分钟的检查时间里,李女士根据指引更改了10个姿势,20分钟的检查结束后,胶囊相机在李女士胃部拍摄了4400多张照片。

“就像做了一场瑜伽,检查就做完了。”李女士表示,本次筛查全程没有不适感,比常规的胃镜要快很多。

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研究员罗晓蓓博士介绍,检查者从检查前一晚的饭后之后需要禁食,以确保检查效果。胶囊携带的电量能够支撑完成小肠的检查,如果检查者能够坚持多两小时不食用固体食物,胶囊也可以顺便检查小肠的情况。吞入胶囊41小时后,检查者将能自行排出。

初筛发现问题将在7个工作日内转诊

为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于4月16日组织了首期“手机胶囊胃镜检查技术培训班”,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专家团队对97名基层医护人员开展理论与实操培训,内容涵盖操作规范、影像判读及应急处理等。参训学员全部通过考核,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技术保障。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之一,提供技术支持,整合基层医疗机构、区属医院及上级医院资源,形成分级诊疗闭环。在社区初筛环节,由基层医务人员对目标人群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需进一步检查的对象。社区对疑似肿瘤等需要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的病例,7个工作日内转诊至上级医院,确保早发现、早干预。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