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揭示超短周期行星系统演化规律

内容摘要记者30日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观测数据,成功测定超短周期行星的年龄分布,首次发现这类行星系统的出现频率和轨道特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杂志。超短周期行星(USP)虽然物质组成成分与

记者30日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观测数据,成功测定超短周期行星的年龄分布,首次发现这类行星系统的出现频率和轨道特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杂志。

超短周期行星(USP)虽然物质组成成分与地球类似,但公转一圈不到一天,几乎贴着恒星运行,表面温度超过2000摄氏度,是名副其实的“熔岩世界”。这种在太阳系里找不到的极端行星,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它们究竟如何形成以及怎么演化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主流理论认为,超短周期行星原本都诞生在较远的区域,通过不同“搬家方式”最终抵达现在的轨道。“由于各种‘搬家方式’所需时间不同,从数百万年到数十亿年不等,且会留下独特的轨道痕迹。”论文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谢基伟说,因此追踪这类行星的出现频率和轨道特征随时间演变的规律,成为破解它们身世之谜的关键钥匙。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借助郭守敬望远镜巡天数据,同时结合盖亚卫星观测数据,计算出行星系统宿主恒星的运动学参数和运动学年龄。研究发现,相较热木星和其他短周期小质量行星,超短周期行星的宿主恒星普遍“年纪更大”,同时,它们的运动速度更快,更多地分布在银河系古老的厚盘区域。

“我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了超短周期行星系统的出现率随年龄的演化规律,发现超短周期行星系统的出现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谢基伟说,这项研究为超短周期行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线索。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