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团队破解微塑料入侵食物链新路径

内容摘要记者10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孙红文教授课题组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首次证实了微塑料通过叶片进入食物链的全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据介绍,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土

记者10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孙红文教授课题组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首次证实了微塑料通过叶片进入食物链的全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据介绍,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微塑料,但其向上运输效率较低,对地上可食部分的影响有限。而大气中的微塑料广泛存在,如被植物叶片直接吸收,将导致更直接的生态污染风险。

南开大学的新污染物研究团队针对植物叶片对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吸收行为,开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模拟研究。

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面对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百倍的颗粒,研究团队动用了一系列“高科技侦探”:利用质谱技术像“化学指纹鉴定”一样精准识别塑料成分;应用高光谱成像给叶片做“CT扫描”定位塑料分布;通过原子力显微镜,以纳米级分辨率“看见”塑料颗粒。

研究团队在典型污染区域的树叶中,检测到每克叶片含有高达1万纳克的塑料成分,相当于每片树叶“吃”进了很多微塑料颗粒。更令人担忧的是,露天种植的叶菜类蔬菜也显示出类似的污染特征。

研究人员通过荧光标记实验,首次捕捉到微塑料通过叶片气孔“偷渡”的全过程:这些直径仅微米级的颗粒不仅能穿透植物“皮肤”,还会沿着维管束“高速公路”运输,最终在毛状体等部位“安营扎寨”。

该研究为微塑料污染防控敲响警钟。传统观点认为土壤是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实际上大气沉降同样危险。而且生长期长、叶片面积大的蔬菜更易富集微塑料。

“这就像发现了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一条隐蔽隧道。”汪磊说。该成果不仅提升了对微塑料循环的认知,更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目前,研究团队正基于上述发现开发新型防控技术,守护“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宗琪琪摄)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