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主人工是谁(陶渊明: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骗了多少人)

内容摘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好像也在教育我们,做一个人要有气节和立场。但实际上,陶渊明根本不是因为什么气节而不折腰。 在两晋时期,士族把持朝政,庶族寒士根本无力进入权力中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权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好像也在教育我们,做一个人要有气节和立场。但实际上,陶渊明根本不是因为什么气节而不折腰。

在两晋时期,士族把持朝政,庶族寒士根本无力进入权力中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权统治结构。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年名将,手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他的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所以陶氏地位虽不如南下名门望族高贵,但也是浔阳的大族,不是一般的庶族寒门可比的。

陶渊明的“啃老”生活一直到他29岁时方才结束。公元393年,陶渊明做了个江州祭酒的小官,后来辞官。让他做主簿,也不做。公元400年,投奔桓玄,因母亲去世辞职。公元404年,做了刘裕的镇军参军。又一年做了刘敬宣的建军威参军。后来他替刘敬宣上表辞职,自己也随着去职,同年秋任彭泽县令。

而对于一个“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来说,去作一个小县令着实是很委屈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比他门第出身都不如的督邮来检查工作,而县吏还要提醒他:“应束带见之。”就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于是只做了81天县令的陶渊明,就挂印去职了。

从公元405年秋到公元427年,陶渊明同学过了21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29岁前啃老,前后13年的“失业再就业”,21年的隐居,可谓是任性的一生。

所以,陶渊明虽不乏气节,但要说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实在是过誉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