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安徽歙县:桑蚕吐“金丝” 传统产业焕“新颜”

内容摘要  合肥11月21日(郑宏)时下,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山水画廊丝绸文化园,“十万人家”蚕桑专业合作社养殖的晚秋“黄金茧”迎来了收获时节。安徽歙县“黄金茧”迎来收获时节。郑宏 摄走进丝绸文化园的蚕宝宝养殖车间,呈现在眼前的是满地金黄,一张

  合肥11月21日(郑宏)时下,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山水画廊丝绸文化园,“十万人家”蚕桑专业合作社养殖的晚秋“黄金茧”迎来了收获时节。

安徽歙县“黄金茧”迎来收获时节。郑宏 摄

  走进丝绸文化园的蚕宝宝养殖车间,呈现在眼前的是满地金黄,一张张结茧网上布满了黄色的蚕茧。工人们神情专注地围坐在一起,双手上下翻飞,小心翼翼地采收着这些成熟的“小金蛋”。

  深渡镇山水画廊丝绸文化园蚕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清说,传统的白茧一般只能养四季,而合作社养殖的“黄金茧”今年已经收到了第六季,产量也比一般白茧要高。

工人们正在采收“黄金茧”。郑宏 摄

  阳光下,金灿灿的“黄金茧”犹如黄金般璀璨耀眼。与普通白蚕种相比,“黄金茧”的饲养方式并无太大差异,用普通桑叶喂养就能正常生长。神奇的是,它们却能结出天然的金黄色蚕茧。在缫丝过程中,无需进行化学处理,就能生产出的彩色丝制品,被广泛应用于蚕丝被、绸缎等领域。

  在“黄金茧”丝制品生产制作车间,机器声轰鸣不断,复摇、制绸、拉丝、制被等工序紧张有序进行,工人们全神贯注地忙碌着。在这里,一根根金黄色的细蚕丝经过精心加工,逐渐变身为光滑细腻的彩色绸缎面料,或是舒适柔软的“黄金”蚕丝被。

工人正在“黄金茧”丝制品生产制作车间内工作。郑宏 摄

  2024年以来,深渡镇山水画廊丝绸文化园所生产的金色环保丝制产品订单大幅增加。丝绸文化园织绸车间主任李爱英说:“用‘黄金茧’做成的被子蓬松度更高,回弹性更好,保暖性也优于普通白蚕丝。用其织成的漳缎,市场价格远高于白蚕丝织成的漳缎。”

  近年来,深渡镇山水画廊丝绸文化园凭借“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集桑园种植、蚕桑养殖、丝绸纺织、产品销售、文化研学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在重视传统蚕丝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养殖和产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丝绸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一园、一桑、一蚕、一茧、一丝”的精心布局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桑蚕产业向好向新发展。(完)

ta name="chinanews_site_verification" content="fe69a7d32f3ec674e5f3b80e4cb75bdb"/>
【编辑:刘阳禾】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