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峰
近年来,与高校教师刊发论文有关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例如,今年年初,国内某重点高校教授年均发论文近30篇,且多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即C刊)来源期刊发文一事就引发公众普遍关注。有舆论质疑该教授以及有类似行为的学者占据大量核心期刊版面,令青年学者对核心期刊版面“望洋兴叹”。
当前,C刊几乎可以默认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评价标准。2009年,全部C刊发文量大约10万篇,2023年则不足7万篇。同时,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任教师、博士生、学术型硕士规模倍增,相关学位点申报、学科评估、申报课题等环节都普遍要求有C刊论文。在供求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青年学者发C刊难度大大增加。
2024年12月底,南京大学召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公布191本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此举固然展现了期刊出版界、期刊评价机构的善意,但由于核心期刊投稿远多于版面,必然会拒绝大多数投稿,所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既然期刊内部难以解决发文难问题,那么不妨换个思路,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是推动预印本2.0的建设。简单来说,预印本2.0等同于预印本+同行评议,即作者提交文章时,如果为确保优先权而希望尽快公开研究内容,则可选择以预印本方式公开文章,不进行评级;如果希望预印本2.0平台对其文章进行同行评议,则文章提交后,预印本2.0平台和期刊一样邀请评议人,对论文评级后再公开。
多个优点
在笔者看来,预印本2.0有多重优势。
一方面,预印本2.0可以在兼容现有预印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级,不必通过拒稿控制发表的文章质量,研究者也不会被多本期刊多次拒稿,从而实现快速发表;另一方面,研究者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不必为了发表文章而紧跟核心期刊的选题要求,也不必追逐热点,此外还不用再受某些核心期刊的不合理规定约束,比如要求投稿不低于一定字数、参考文献不低于一定数量、查重率要求过低等。
预印本2.0最重要的作用是消除了以刊评文。核心期刊论文平均质量确实优于非核心期刊,但前者并非每篇文章质量都高于后者。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呼吁不要直接使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单篇文章,但为了节约管理成本,以刊评文仍然盛行。预印本2.0可直接对每一篇论文进行同行评议,自然消除了以刊评文的弊端。
需要指出,目前预印本2.0并非概念设想,而是有运行实例。2003年,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创建、至今仍稳定运行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是预印本2.0的一个具体实例。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对投稿的处理是——作者提交论文时选择是否进行同行评议,如选择“是”,编辑部进行法律、排版等方面最小程度必要初审后,邀请数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评议专家对论文水平进行评级,评级由低到高分为5级,其中第4级、第5级为优秀论文。
笔者多次担任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议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要求同行评议专家在15天内完成评议,如果第一轮评议中有专家未能按时完成,则进行第二轮送审。一般情况下,送审两轮即可完成评议,大致需要一个月左右。
除上述同行评议外,注册用户也可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评论栏目对感兴趣文章进行点评。根据其官网发布的信息,其中第4级、第5级论文目前被国内40多所高校在某些场合下有条件认可。
多种举措
预印本2.0作为一种新型论文发表方式,有关部门对其保持谨慎态度在情理之中。要说服有关部门认可相关评级结果,还需要采取若干措施。
其一,将预印本2.0的同行评议指标、程序、评议人资质等与核心期刊的论文同行评议标准直接对接。
其二,限制论文提交数量与限制论文认可数量。前者指一名作者一年提交论文数量不得超过若干篇(如不超过4篇),后者指有关部门认可预印本2.0某些评级文章等同核心期刊文章(如三级以上等同于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文章),且同一年单一作者被认可论文数量不超过一个上限(比如2篇)。两个限制规定是为了控制预印本2.0平台同行评议压力,稳定评级质量。
其三,控制风险。这方面的典型措施包括涉密论文不允许提交、进行身份审核、某些阶段只允许高校与科研机构人员提交论文、某些特定主题的论文在完成同行评议前不得发布、个人和媒体转载必须给出全文原始链接等。
其四,部分学科课题申报与结题先行先试。每年国内的课题申报与结题数量巨大,课题资助机构一旦认可了预印本2.0论文的评级结果,大批研究者自然会纷纷尝试。在此情况下,部分研究者数量多、发文压力大、对预印本熟悉度高,更容易接受预印本的学科可作为试点,比如物理、计算机、生物、数学等,上述学科的国际预印本(如arXiv、bioRxiv等)已形成较大规模且持续活跃。
两点疑问
当下,国内建设预印本2.0需要解决诸多问题,由于篇幅原因难以展开,在此仅对两个疑问作出回应。
一是目前C刊版面有限,如果预印本2.0铺开,其发文数量可能远大于C刊数量,两者的评价标准是否能够等同?对此,预印本2.0可采用C刊文章标准作为某一评级论文标准,如5级论文按照国际一流期刊文章标准、4级论文按照国内权威期刊(C刊中各学科排前的少数期刊)文章标准、3级论文按照各学科多数C刊文章标准、2级论文按照工作量较大的国内非核心期刊文章标准、1级为其余文章。当然,也可按照上述思路制定其他标准。
二是资金问题如何解决。事实上,我国国家预印本平台在2022年底已上线运行,可以仿效期刊模式,在国家预印本平台中引入同行评议机制,并对论文进行评级。
由于多数研究者出于服务学术社区、增加个人对同行研究动态了解等动机,会免费承担同行评议任务,而大部分期刊并不会向这些研究者支付费用。类似地,预印本2.0邀请研究者完成同行评议也不会有太多额外的费用投入。
此外,即便可能涉及一些费用问题,但只要预印本2.0的文章评级在职称评定、课题结题等场合被有关部门认可,鉴于该模式的诸多优势,部分研究者自然愿意支付可能的费用,只要费用不高于核心期刊发表费用。当然,预印本2.0发展初期为了吸引研究者,也可以暂缓收取发表费。
总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多年的探索表明,预印本2.0出版模式完全可行。不过,目前预印本2.0的概念设想与相关实践均宣传不足,有关部门以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门,甚至学术界自身对其了解都还不多,预印本2.0至今未进入试点认可阶段,更未进入加速普及阶段,这使得预印本2.0加速学术交流、解决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版面不足问题的潜力目前仍未充分释放。为此,需要加大对预印本2.0的宣传,增进各方尤其是决策部门对预印本2.0的了解,加速其推动落地。
(作者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